2020广东韶关教师招聘考试: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时代背景

发布:2020-02-25  
  • 区 域:
  • 联 系:
    0751-8227500 中公教育
  • 详细信息
文章合为时而著以及歌诗专为事而作——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时代背景

唐白居易年岁渐长、行文渐多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文章合为时而著以及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正如语文课中,老师总会问到的问题“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一样,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学上的难题。看来白居易这一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最为的回答。的文章就是时代的反映,是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心声。这心声绝对不是个人的家长里短,而是发时代之感,叹历史之无常。

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这种时代之感慨,从文字中窥视时代,感受人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的情感。古时的私塾教育,是让弟子们反复诵读圣人之书,“五四”时期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大加鞭挞。似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但看来这种教育所催生出的圣人、诗人、学者实在太多了。“五四”真是把脏水和孩子都仍了。文学最为重要的真的不是结果和答案,而是在反复诵读后,从心灵深处所得到的领悟和升华。

现代语文教育虽然尽管一直在提倡个性教育,问题设置多为主观性、开发式。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依旧要答案,依旧要统一思想。这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但这一障碍也并非没有任何办法,语文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无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语文课本身,没有创造出一个发人深思的环境。语文老师上课总是非常着急,急着让学生明白全文的大意,急着让学生理解大意之外的深意。文学要靠领悟,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教师很少有这样的耐心去等待。

本文以小学课文《勿勿》为例,简单说一下语文教育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文章背景的阐释。《勿勿》是朱自清非常有名的散文,但很可惜的是学完这篇小文章后,学生只知道要珍惜时间,对于作者是谁,他为何有这样的感慨却全然不知。这是一种对文学和对历史的不尊重。朱自清写此文时,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会被简单地理解为珍惜时间。讲到本文,“五四”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就是说历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现代的教育却粗暴的认为小学生没必要知道这么多历史,这样会扰乱他们的思维。反观私塾教育,弟子们在进私塾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读的是圣贤书,是高尚的事。而现在的是只知道些浅显的道理就可以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呀。

经历“五四”后,朱自清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都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曾经的选择是否正确的,曾经的信仰是否只是个巨大的陷阱了。在此期间他写了《毁灭》一篇600多行的抒情诗。诗里反复悲叹“回去 回去”,他要回到“五四”之前的道路。而这篇《勿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作,那种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无奈也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谁也不会想《勿勿》发表的那一年,朱自清只有25岁,正是人生中的壮年。为何他会发出如此苍老的声音?《勿勿》的缓慢和停滞之感,就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发出的人生感叹。也只有知道这样的背景中的学生才能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并读出深情。那是一种彷徨迷茫,又不肯相信现实的纠结和无奈。

我不相信小学生知道了这样的背景会徒增烦恼的。孩子要成长,最重要的是情感要成长。他们在面对时代和历史时要足够的坚强,这样才能透过历史和时代的迷雾,并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不赞同教育所谓的符合身心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问一问我们所谓的成人,真的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吗?要教就教给他们全部的事实,不要隐瞒不要欺骗。
韶关教师招聘笔试课程,OAO直播笔面协议A班,签订协议后23800元,笔试、面试不过退23800元,(笔试走读,面试赠送住宿)
详情请了解:韶关中公教育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老客网上看到的,谢谢!
发布者信息
联  系  人:中公教育(商家)
注册日期:2020年02月03日
用户认证:
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也包括在内)为平台注册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任何权利(如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的主张者,可提供权属证明后,经本平台审核后做出处理。
关于老客 | 服务条款 | 常见问题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2005-2025 laoke.com 京ICP备06019010号 京ICP证05048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214号  营业执照